质能视界网

原来石油化工工程要这样做才对

老师傅我干了大半辈子石化工程,从毛头小子干到两鬓斑白,天天跟炼塔、管线、反应器打交道。外人看我们这行,总觉得神秘,要么觉得是冒着黑烟的大烟囱,要么觉得是能点石成金的印钞机。其实啊,这里头门道多了去了,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就跟大伙唠唠,这行当里头那些外人不知道的事。

装置开起来不是摁个开关那么简单

很多人觉得,化工厂不就是把石油倒进去,产品就流出来了嘛。嘿,要真这么简单,我这几十年不是白干了?一套大装置,从图纸上的线条到真正在地上立起来,再到能平稳地流出合格产品,这里头经历的磨难,跟唐僧西天取经差不多。光说开车前的准备,那就得脱几层皮。所有的管线,我们叫“工艺管道”,都得拿着高压蒸汽吹扫,把里头哪怕一丁点的焊渣、铁屑都吹得干干净净。不然的话,一点杂质进了高速运转的泵里,那就是一场灾难。吹扫完了还得试压,用比正常操作高好几倍的压力去打,确保每一道焊缝、每一个法兰口都严丝合缝,绝不漏气。这活儿急不得,得慢工出细活,老师傅都得拿着手电筒,一寸一寸地照,拿听针一段一段地听,那专注劲儿,不比医生做手术差。为啥这么较真?安全是咱们这行的命根子,一点侥幸心理都不能有。

老师傅的耳朵和鼻子比仪器还灵

现在装置自动化程度高了,中控室大屏幕上一堆数据,DCS系统啥都能看。但真遇到事儿,最有用的往往还是老师傅的经验。我们常年待在装置上,哪个机泵运转是什么声音,哪个设备该是什么味儿,心里跟明镜似的。有时候半夜巡检,听着某个泵的响声“发闷”,和平时不一样,立马就能判断可能是入口堵了或者轴承出问题了,赶紧处置,就能避免一次非计划停车。还有时候,闻到一点极细微的“异味”,别人还没感觉,我们立马就警觉起来,可能是某个法兰有极其轻微的泄漏了。这种经验是几十年练出来的,是书本上学不来的“绝活”。所以别看现在小伙子们电脑玩得溜,真到了关键时刻,还得我们这些老家伙上阵。设备是死的,人是活的,再先进的仪器也得人来判断。

效益都是从指甲缝里抠出来的

别看石化企业动不动产值多少亿,其实利润都是一分一厘抠出来的。一个大炼厂,能耗降低零点几个百分点,一年省下来的钱就是个天文数字。怎么省?这里头的学问可就大了。比如换热网络优化,让热物料和冷物料尽可能多换热,少用蒸汽和冷却水。还有,以前装置开停车,大量的物料都排到火炬烧掉了,既浪费又污染。现在不行了,我们都搞“零排放停车”,提前好多天就开始规划,一步步把物料退净、回收,最后停下来的那一刻,火炬头几乎都看不到火苗。这一点点的节约,累积起来就是巨大的效益。现在竞争多激烈啊,不会精打细算的企业根本活不下去。所以我们干活,不光要懂技术,还得会算经济账,这叫做“技术经济一体化”。

干我们这行,苦是真苦,责任也是真大,但看着漆黑的原油经过我们手,变成清澈的汽油、塑料原料、化纤,心里头那份成就感也是别的行业比不了的。这一行,水深,但养人,更锻炼人。要沉得下心,吃得了苦,才能摸到它的真门道。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