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能视界网

工程合同里的这些坑,你踩过几个?

合同不是走过场,字字都是真金白银

干工程这行三十多年,见过太多人吃了合同的亏。有些老板觉得合同就是个形式,签个字盖个章就完事,等到真出了纠纷,翻出合同一看傻了眼。我常跟徒弟们说,合同纸薄如蝉翼,分量却重过千斤。

记得早年接了个厂房项目,甲方拍着胸脯说”咱们口头约定就行”。我坚持要白纸黑字写清楚付款节点,结果工程干到一半对方资金链断了,要不是合同里明确写着”进度款逾期超30天可停工”,那几百号工人的工资就得自己垫。从那以后,凡是没落实到纸面的承诺,我一律当耳边风。

魔鬼藏在细节里

现在有些年轻人看合同,光盯着工程总价那几个数字。其实真正要命的往往是小字条款,比如变更签证的时效性、隐蔽工程验收标准、材料调差公式这些。有个装修项目,合同里写着”主材品牌需甲方确认”,但没规定确认时限。结果业主拖了两个月不表态,等到工期火烧眉毛了才说要换进口瓷砖,光这一项就让项目亏了十几万。

特别要留心违约责任那部分。见过最离谱的合同,违约金按日千分之五计算,比高利贷还狠。还有些合同把不可抗力条款写得模棱两可,下暴雨算不算不可抗力?疫情封控算不算?这些都得提前掰扯清楚。

活要干得漂亮,字也要签得明白

现在工程行当竞争激烈,有些人为了抢项目,合同看都不看就签字。等开工后发现利润都被苛刻的条款吃掉了,硬着头皮干要亏本,中途撤场更要赔钱。我有个老伙计接了政府项目,合同里要求”达到鲁班奖标准”,投标时觉得反正评奖是后话,真施工时才发现光资料整理就要多雇三个文员。

建议大伙儿养成个习惯:重要合同至少找三个人看懂技术的看工艺标准,懂造价的看计价方式,懂法律的看责任划分。别嫌麻烦,这比事后打官司省心多了。记住啊,工程人既要会抡大锤,也得会拿钢笔,两手都得硬。

经验之谈

想了解更多实用技巧?欢迎交流分享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