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能视界网

我的城乡规划经验分享

老张我干这行几十年了,经常听见街坊邻居念叨:“规划规划,墙上挂挂”。这话听着扎心,却道出了不少实情。很多人觉得城乡规划是专家们关起门来画图纸的事儿,跟咱日常过日子没啥关系。其实不然呐,你家门口那条路为啥老是堵,小区公园的儿童滑梯装在哪合适,菜市场该不该搬到街对面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桩桩件件都连着规划的大文章。

规划不是神仙画画,得接上地气

早些年搞规划,确实是几个技术员拿着测量仪满街转,回办公室对着地图画格子。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用红黄蓝颜色一分,齐活!可这样出来的方案经常水土不服。我在城东区参与过一个小广场改造,最初方案设计了漂亮的音乐喷泉和花岗岩铺装。后来我去旁边小区和遛弯的老大爷聊天,他说:“弄那玩意儿干啥?咱们老头老太太就想有个平整地方打太极,孩子们需要块空地踢毽子,夏天得多栽几棵能遮荫的树。”这话点醒了我。后来我们把喷泉改成了可活动的空地,铺了防滑的透水砖,周边种了二十多棵银杏树。现在每到傍晚,那一片欢声笑语的,看着就舒坦。

规划不是把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照搬到中国县城,得琢磨当地人习惯怎么过日子。南方人爱逛夜市,北方人偏好早市;老城区街巷窄但人情味浓,新城区马路宽却少了点烟火气。好的规划得像老中医号脉,得摸准这片土地的脉象,知道哪里通哪里堵,哪里热哪里凉。

你家门口的事,你真能插上话

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很多城市在做规划前都会搞民意征集,只是大伙儿不知道去哪说、怎么说。其实渠道比想象的多:社区居委会经常转发规划问卷,市政府官网有公示栏,还有些项目会在现场设咨询点。关键是咱们得愿意开口。我见过最较真的一位居民,为了小区外公交站的位置,连着三天蹲在路口数人流量,拿着小本本记录不同时段候车人数,最后带着数据来规划局交流。结果真按他的建议调整了站台位置,解决了上百号人日晒雨淋的问题。

别看只是挪个公交站,这里面学问大着呢。要考虑到人行道宽度、盲道衔接、附近商铺出入口、红绿灯距离,甚至还得留意会不会挡住临街住户的窗户。老百姓提意见不需要变成专家,但能把最真切的感受说出来比如“这个路口总出事”、“那一片晚上黑灯瞎火的走路害怕”、“老人去医院得绕二里地”。这些大实话,往往比冷冰冰的数据更能指向问题的核心。

好规划是长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

城乡规划最怕什么?最怕“一刀切”。有些领导爱追求“整齐划一”,把临街店铺招牌全换成统一尺寸统一字体,看着倒是整齐了,可整条街的生机也没了。好的城市是有机生命体,会自己呼吸、生长。规划要做的不是强行塑形,而是顺势而为。像老城区那些弯弯曲曲的胡同,虽然不符合“横平竖直”的规划美学,却是几百年自然生长出来的交通毛细血管,拆了就容易引发城市“脑血栓”。

现在时兴的“留白增绿”也是这个理儿。别看那些暂时空着的地块,种上草皮好像浪费了,其实给城市留出了呼吸的余地。过几年人口结构变了,需求变了,这些空白画布就能画出新图景。可能是社区足球场,可能是应急避难所,也可能是下一代需要的新设施。智慧的城市懂得给自己留出成长的弹性。

说到底,城乡规划不是冰冷的技术活,而是充满人情味的治理艺术。它关乎我们每天推开窗看见什么,走过什么样的街道,和邻居在什么地方碰面聊天。咱们每个人都是城乡规划的见证者、参与者,更是最终的使用者。下次看见小区公告栏贴出规划公示时,不妨停下脚步瞧一瞧;社区开意见征求会时,去唠唠你的想法。这座城市是咱们共同的家,怎么布置这个家,大家都该说道说道。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