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傅我干工程几十年,见过太多项目起起落落。有的工程,图纸画得漂亮,材料用得顶尖,最后却栽在了人手配合上;也有的项目,看起来条件艰苦资源有限,偏偏一群人铆足了劲,硬是啃下了硬骨头。这里头的差别,就在于“合作”两个字。工程合作啊,它不是简单把人凑到一块儿干活,而是一门需要琢磨的艺术。
人心齐了,泰山才能移动
工地上常有人说“人多好办事”,我看这话只对了一半。人多了,心不齐,反而坏事。记得早年参与过一个大桥项目,三个施工队各干各的,都觉得自己那套最管用。结果桥墩这边混凝土还没干透,那边已经开始架梁了,差点酿成大事故。后来总监把大家叫到一起,也不讲大道理,就带着我们从头捋了一遍流程,让每个队都明白自己的活儿在整体中处在什么位置。打那以后,大家心里都有了数,配合起来顺畅多了。
真正的合作得从心里认同开始。现在有些年轻工程师太依赖合同条款,总觉得白纸黑字写明白了就行。可工程现场千变万化,哪是几张纸能全兜住的?得学会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比如安装管线的时候,别光顾着自己这边顺手,得想着后面装修的兄弟方不方便。你帮别人省了事,下次别人也会替你考虑。
沟通这事儿,可不是光靠开会
好多人都觉得工程合作就是多开会,其实不然。我见过有的项目天天开会,会议室里说得热热闹闹,回到工地还是各干各的。问题出在哪儿?沟通不是走形式,而是要实实在在解决问题。
最管用的是在现场沟通。戴着安全帽,踩着泥土,指着具体问题说事儿。有个项目让我印象深刻,设计师天天坐在办公室,施工方有问题只能通过邮件往来,一个简单的修改要来来回回十几封信。后来我们把设计师请到工地,就在现场商量着改图纸,半小时就解决了问题。现在手机这么方便,拍个照片发个视频,比什么报告都管用。
说话的方式也很重要。大家都是搞工程的,直来直去最好,但得注意分寸。指出问题的时候对事不对人,用“这个做法可能有点问题”代替“你怎么这么做”。听着舒服,改得也心甘情愿。
取长补短才能成就精品
工程行当没有全才,再厉害的老师傅也有不懂的地方。好的合作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互相补台不拆台。有个老旧厂房改造项目,结构工程师想的是怎么加固最牢固,设备工程师盘算着怎么走线最合理,装修师傅考虑的是怎么效果最美观。刚开始谁都觉得自己最有理,争得面红耳赤。
后来我提议大家都退一步,先别争哪个方案最好,而是把各自的需求和限制摆到桌面上。结构师傅说了承重极限,设备师傅列了管线要求,装修师傅展示了效果图。这么一碰,反而找到了谁都没想到的解决方案:稍微调整一下柱子的位置,既不影响结构安全,又给设备留足了空间,最后效果还特别好看。
现在的工程越来越复杂,一个人、一个团队包打天下的时代早过去了。土建的要懂点设备安装,搞电气的得知道土建进度,做设计的得了解施工难度。大家都能往中间靠一步,项目的路就宽了。
磨刀不误砍柴工
合作不是等出了问题才临时抱佛脚,功夫得下在平时。经常看到有些项目,前期各自埋头准备,等到要配合了才发现接不上茬。聪明人会在开工前就坐下来聊聊,不是正式会议,就是喝杯茶的功夫,说说各自的计划和难处。
有个项目让我很佩服,他们的项目经理每周都组织“茶话会”,不同工种的人坐在一起闲聊,不规定主题,就是说说这周干了啥,下周要干啥,遇到什么麻烦。开始有人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后来发现很多潜在问题就是这么聊出来的。有个电工随口说下周要在地下室布线,管水管的师傅马上说那边正要铺设水管,俩人就当场商量好了先后顺序,避免了一场返工。
工程合作就像交响乐,每种乐器各司其职,又听着别人的节奏。拉琴的不能只顾自己痛快,打鼓的要知道什么时候该轻什么时候该重。配合好了,才能奏出动人的乐章。这些经验啊,是我在工地摸爬滚打几十年悟出来的,希望对你们后辈有点用处。记住,好的工程不是一个人能搞出来的,是一群人同心协力的结果。
经验之谈
想了解更多实用技巧?欢迎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