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能视界网

收购建筑公司的常见误区

以为收购就是买壳?你可能会错过最值钱的东西

搞工程的朋友们聚在一起喝酒,聊到行业扩张时总有人说”直接收购个建筑公司不就完了”。这话听起来豪气,但真操作起来你会发现:买公司跟菜市场挑白菜根本不是一回事。咱们就掰开揉碎聊聊,收购建筑公司那些容易踩的坑。

方法一:全盘收购 vs 资产收购

全盘收购就像连锅端走别人家的火锅汤底配料全打包。好处是现成的资质、人员、客户关系都能直接用,但坏处是你可能被迫吃下人家藏在锅底的烂菜叶(比如隐性债务)。有同行花大价钱收购公司,结果发现对方欠着三年社保没缴,光补缴就够再买半家公司。

资产收购就更像自助选菜,只挑好的设备、项目合同和骨干团队。我们团队上回就用这招,只收购了目标公司的路基设备和两个在建高速公路标段。虽然前期尽调麻烦点,但至少不会半夜接到法院传票。

方法二:看资质还是看团队?这是个问题

新手最爱盯着资质等级看,觉得有特级资质就万事大吉。但老炮儿都知道,资质是可以挂靠的,而能打硬仗的施工团队才是真金白银。见过太多案例,买下高资质公司后发现核心班组早就另立门户,剩下个空壳子连混凝土都打不利索。

建议你们重点考察三点:项目经理的工地实战记录、技术总工的手算能力(对,现在还能手算结构的老法师更靠谱)、材料采购的渠道关系网。这些才是保证收购后能立即产出的关键。

方法三:估值时别被账面数字忽悠

建筑公司的账本可能是世界上最玄幻的小说。看着应收账款好几百万,可能都是五年前的呆账;库存材料写着值钱,拉出来一看全是淘汰的脚手架。我们有个土办法:带上自家材料员直接去对方仓库数螺纹钢,比审计报告靠谱十倍。

特别要注意在建工程的真实利润。有些公司会把未结算的变更签证全算作收入,实际上业主可能根本不认。最好亲自去工地找甲代喝顿酒,比看财务报表管用多了。

方法四:过渡期比结婚蜜月还关键

很多人觉得签完合同就万事大吉,其实真正的考验刚开始。最怕出现”两个老板”的尴尬局面老员工还认原来的老板,新制度推不动。建议学学某上市公司的做法:收购后前三个月原管理层留任,但所有付款必须新老总联签,既保持稳定又逐步接管。

记得给核心团队吃定心丸。有次收购后我们立即给项目班子开了闭门会,当场确认奖金发放方案和岗位安排,第二天工地进度反而比收购前更快。

最后说点大实话

这行当收购成功的秘诀就十二个字:慢看账,快接手,留人才,稳客户。别被中介忽悠着赶进度,但也别在尽调阶段纠结太久错过时机。最理想的收购是既能拿到现成的生产能力,又能输入自己的管理体系。就像炖老汤,既要有老灶的烟火气,也得加新调料才有滋味。

下次饭局要是再有人吹嘘收购多简单,你就把这篇甩给他保证他看完就得再请你喝顿酒讨教。

关于工程行业的更多信息

如需了解资质加盟、资质转让、资质代办、人才合作等业务,欢迎交流探讨,我们将提供专业解答。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