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能视界网

智能建造技术到底改变了啥?

老张我干建筑这行三十多年了,从扛水泥包到如今看着机器人砌墙,真是做梦都没想到这行当能变得这么”聪明”。今儿个咱就唠唠智能建造那些事儿,不整虚的,就说说咱们工地上实实在在的变化。

工地上那些会”思考”的机器

早年间咱们放线靠的是棉线和铅锤,现在可好,无人机在天上转一圈,三维模型直接传到平板电脑上。我头回见着混凝土自动摊铺机的时候,那家伙跟长了眼睛似的,自己调整厚度,比老师傅还稳当。更别说那些个焊接机器人了,焊缝均匀得像用尺子量出来的,夜里加班还不怕手抖。

不过啊,这些新鲜玩意儿也不是万能药。上回有个项目用了智能测绘系统,结果遇上连阴雨,激光探头愣是把水雾当成了墙体。最后还是老李头拿着红蓝铅笔,对照着二十年前的施工图把偏差给找补回来。机器再灵光,也得有人兜着底不是?

BIM不只是个花架子

年轻人现在开口闭口BIM,刚开始我还当是又是个忽悠人的新名词。后来亲眼见着它把水电管道和钢梁的打架问题在电脑里就解决了,省了返工的三车混凝土,这才服气。现在咱们项目部墙上那些花花绿绿的三维图纸,搁以前得画秃多少支铅笔啊。

有意思的是,现在连农民工兄弟都开始用上BIM手机端了。上周水电班长老王还跟我显摆,说他戴着AR眼镜找管线接口,比年轻时揣着纸质图纸爬脚手架利索多了。就是有时候系统更新,老爷子们对着新界面直挠头,得让技术员小年轻手把手教两遍才敢动。

智能建造最缺的不是技术

说实话,现在最愁的反倒不是设备跟不上。你去大工地转转,千万级的智能塔吊、自动砌砖机都不稀罕。难的是既懂传统施工工艺,又能跟智能系统打交道的复合型工长。有个重点工程,就因为操作无人压路机的小伙子不懂”梅花碾”的土法子,路基密实度死活达不到老监理的要求。

我常跟徒弟们说,别觉得会摆弄平板电脑就万事大吉。那天看着智能算法生成的钢筋下料单,要不是老陈头眼尖发现少了雨棚转角处的加强筋,等混凝土浇下去可就真抓瞎了。再聪明的电脑,也得有双老师傅的火眼金睛盯着才稳妥。

这智能建造啊,就像给老手艺插上了翅膀。可翅膀再厉害,终究还得靠扎实的基本功才能飞得稳当。咱们这代人算是赶上了好时候,既要摸着新技术的石头过河,也得把几十年攒下的经验传下去。下回要是见着机器人拌砂浆,别光顾着看稀奇,琢磨琢磨怎么让它拌得更合咱老师傅的心意才是正经。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