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工程领域,结算争议如同潜伏的暗礁,随时可能让项目搁浅。从工程量认定偏差到合同条款解释分歧,从材料价格波动到变更签证缺失,争议的诱因复杂多样。这些纠纷不仅拖延工程尾款支付,更可能引发旷日持久的法律诉讼,消耗各方资源。深入理解争议处理机制,已成为工程管理者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
争议根源的多维透视
工程结算争议往往发轫于合同签订时的模糊地带。采用总价合同的项目可能因设计深度不足埋下隐患,当施工中出现大量未预见工况时,承发包双方对变更计价方式容易产生根本性分歧。单价合同虽能规避部分风险,但工程量清单描述不准确会导致组价争议,特别是当项目特征描述与现场实际施工工艺存在偏差时。
人工材料价格波动是另一大争议引爆点。工期超过一年的项目常遭遇主材价格剧烈波动,虽然部分合同约定了调价公式,但基准价选取时点、信息价采信范围、调价权重设置等技术细节都可能成为争议焦点。某高速公路项目就因钢筋价格暴涨引发激烈争议,承包商主张按省级造价信息价调整,业主却坚持以开工当月市级指导价为基准,价差高达数百万元。
专业化解争议的实践路径
建立争议评审小组是化解纠纷的有效手段。由造价工程师、法律专家和行业权威组成的三方团队,能够从技术、商务、法律三个维度进行专业评判。某商业综合体项目通过组建包含注册造价师和工程律师的争议小组,成功在二十个工作日内解决了装饰工程面层材料替代引起的三百万元计价争议,避免了仲裁程序。
引入造价鉴定机制为复杂争议提供科学依据。当双方对工程量认定存在根本分歧时,委托具有司法鉴定资质的造价咨询机构进行现场勘验与计量复核,其出具的报告具有法定证明效力。某厂房项目钢结构工程争议中,鉴定机构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还原实际施工状态,精确计算出与竣工图存在12%偏差的螺栓节点数量,为调解提供了不可辩驳的数据支撑。
预防优于治疗的管控智慧
全过程造价管控是预防争议的治本之策。从设计阶段的限额控制到施工阶段的变更预警,从进度款支付的量化审核到竣工结算的多级复核,建立标准化流程能显著降低争议概率。某EPC总承包项目通过BIM模型实现设计变更与造价变动实时联动,任何修改都自动生成影响分析报告,使结算争议率下降60%。
电子签章与区块链存证技术正在重塑争议预防体系。智能合约可自动执行里程碑付款条件,施工日志、验收记录、变更签证等关键文件通过区块链固化时间戳,有效杜绝事后补签争议。某智慧工地试点项目运用分布式账本技术存证全部过程文件,在结算审计时仅用传统项目十分之一时间就完成争议事项确认。这些技术创新正在推动工程结算从争议解决向争议预防的范式转变。
扩展知识
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欢迎订阅我们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