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我干市政工程三十多年,眼见着城市像发面馒头似的往外胀,地底下那些管线却还跟老胡同似的挤作一团。前些年修条马路得把路面”开膛破肚”七八回,自来水公司刚填上土,燃气公司又来挖沟,老百姓管这叫”拉链路”。如今搞综合管廊算是找着正路了,这里头讲究可不少。
水泥管子不是挖个坑就能埋
好些人以为管廊就是放大版的下水道,这可是外行话。帮着验收某新区的管廊项目,打开舱门就看见电力电缆和热力管道肩并肩贴着走,这要夏天负荷一上来,热力管表面温度能烤熟鸡蛋,电缆外皮老化速度起码快三倍。真正的好管廊得像中药铺的百子柜,强弱电分舱、给排水隔离,还得留出检修通道。
最怕遇上舍不得花钱的主儿,非说混凝土里少放两层钢筋网没事。您想啊,头顶过渣土车的玩意儿,十年后要是渗水漏电,维修费够再造半条管廊。我们老辈人常念叨”地下工程要当百年大计来干”,现在有些年轻人总想三五年就收回成本,这账算得不对路数。
智慧运维不是装块电子屏就算数
现在新建管廊都爱挂”智慧化”的牌子,其实很多连基本传感器都没装全。真碰上燃气泄漏,靠工人拿检测仪一段段找?黄花菜都凉了!我在南方参建过一段管廊,每50米布设气体、温湿度、沉降三套监测系统,中控室大屏能实时显示哪截管廊”打喷嚏”。
有回半夜系统报警,显示3号舱氧气浓度异常。抢修队带着呼吸器下去,发现是施工单位违规堆放防水涂料,桶盖没拧紧。这事儿要搁普通管廊,得等第二天巡检才能发现,保不齐就出大事。所以说智慧化不是摆样子,得像老中医号脉似的,随时摸得着地下管廊的脉搏。
老百姓看不见的功夫才见真章
管廊建得好不好,暴雨天最验货。台风过境,我特意去看了新建的管廊片区,路边积水半小时就排干净了。反观老城区,排水管和通信光缆绞成麻花,疏通车都不敢下钻头。现在有些城市光顾着把管线收进管廊,却忘了留够检修口,真遇上管线爆裂,还得破路开挖。
记得有回帮老城区改造,在地铁站旁边见缝插针修了段管廊。施工那会儿沿街商铺天天骂娘,等竣工后整条街再没停过电断过网,卖海鲜的老板主动给我们送螃蟹。所以说啊,管廊这东西就像家里的承重墙,平时看不见,可要是没砌结实,往后天天都得折腾。
干我们这行的都明白,地下管廊是给未来三十年、五十年的城市打地基。现在多花点心思,往后辈人就能少遭罪。那些觉得”反正埋地下谁也看不见”的同行,早晚要被老百姓的骂声戳脊梁骨。这活计讲究的是个良心,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经验之谈
想了解更多实用技巧?欢迎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