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能视界网

古建筑工程实战技巧

我这辈子跟木头石头打交道多了,看多了老房子的一梁一柱,一砖一瓦。好些人觉得我们这行就是修修补补,其实里头学问大着呢。古建筑修缮不是把旧的换成新的就完事,你得懂它的脾气,摸透它的筋骨,手下得有轻重。

老料新用,讲究的是个缘分

现在找老料不容易,好些老房子拆下来的木头,看着旧,里头还硬朗着呢。我们得会看,会挑。有些年轻人图省事,直接上新料,机器一切一刨,尺寸分毫不差,可装上去就是不对劲。老木头是有灵性的,它经过上百年的风吹日晒,形态自然,纹理里头都是故事。我们选老料,得看它的走向,掂它的分量,甚至听它敲起来的声音。有时候为了一根合适的梁,得跑好几个旧料市场,等上大半年。这根梁可能原本不是这庙里的,但尺寸、弧度、木质都对了,那就是它的缘分,它就该待在这儿。强扭的瓜不甜,硬塞的料不牢。

手艺活不能丢,一凿一刻都有规矩

现在机器是方便,雕刻机咔咔几下,花纹就出来了,又快又整齐。可那东西死板,没有温度。老匠人手里的凿子,一下去,深浅力度全在心里。传统的榫卯结构,更是半点马虎不得。公母榫的配合,松一分就晃,紧一分就裂,全凭手上的感觉和经验。我常跟徒弟说,你手里的工具不是死的,它得跟你的人连在一起。雕刻一朵云纹,不是照着样子刻出来就行,你得知道这云纹为什么是这个走向,它在哪个朝代流行,表达个什么意思。手上的功夫到了,心里明白了,做出来的东西才有魂,才能跟整个建筑的气韵合在一起。不然,哪怕你雕得再漂亮,放在那儿也像个贴上去的补丁,扎眼。

修旧如旧,看着像没修才是最高境界

外行人看我们修房子,总觉得你们怎么越修越旧?这就对了!我们的活儿,最高明的地方就是让人看不出来哪里动过。不是把破的地方全换掉,叫焕然一新。那是新建,不是修缮。有的柱子,只是底下糟了一小截,那就想办法给它“接骨”,用老料把坏的那截换掉,接口处的处理要天衣无缝,油漆彩绘再做旧,让它和整根柱子的颜色、包浆融为一体。远远看去,它就是一根完整的旧柱子。这需要耐心,更需要对老建筑深深的敬意。我们不是来改变它的,是来延续它的生命,让它能更稳当地再站上一百年。你仔细去看那些真正的老手艺人的作品,修补的地方是有痕迹,但那痕迹是时间的勋章,不是粗糙的伤疤。

干这行急不得,心里得静,手上得稳。每一座古建筑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标准答案,都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得多看,多学,多琢磨,跟老房子对话。这里头的门道,一辈子都学不完,但也其乐无穷。看着经自己手修缮的老建筑稳稳当当地立在那里,那份踏实感,什么都比不了。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