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泥瓦匠到流水线,咱们这行变天了
老伙计们还记得不?当年咱们蹲在工地上一块砖一块砖地垒,灰浆抹得满手都是,冬天冻得哆嗦,夏天晒得脱皮。现在可不一样喽,厂房里机器嗡嗡响,墙板、楼梯、梁柱都是现成的,运到工地咔咔一拼,跟小时候玩积木似的。建筑工业化这事儿,说到底是把盖房子变成了造汽车标准件、流水线、拼装成型。
头一回见预制混凝土墙板吊装时,我蹲在边上抽了半包烟。那精度,严丝合缝得像老木匠打的榫卯,墙面平整得能照出人影。以前砌墙得留神垂直度,现在激光定位仪一扫,误差超不过三毫米。不过话说回来,手艺活也没全丢,管线预埋、节点处理还得靠老师傅的火眼金睛。机器再灵光,碰到转角异形构件,还得咱们拿着图纸琢磨。
快工也能出细活,但别把经念歪了
有人嘀咕工业化建筑是”快餐房”,这话我可不服。参与的那个装配式小区,验收时拿小锤挨个敲墙面,声儿瓷实着呢。关键得看用料预制构件的水泥标号、钢筋配比要是偷工减料,拼得再快也是花架子。见过不良厂家往夹心墙里塞劣质保温棉,冬天渗水夏天返潮,这种歪心思可要不得。
现在年轻人学技术也变样了。我徒弟小王整天抱着平板电脑看BIM模型,手指头划拉几下就能找出管线碰撞点。要搁以前,这得在工地上摸爬滚打五六年才练得出来。不过啊,图纸看得再溜,不上手拧过螺丝、调过灌浆料,永远算不得真把式。上个月有个名校生指挥吊装,差点把阳台板磕出豁口,就是没吃透构件重心。
未来工地怕是连灰都吃不上了
最近去南方参观了个智能工厂,机器人手臂舞得那叫一个利索,钢筋网片自己会弯腰穿进模具里。厂长跟我说,以后连工地组装都要用无人机巡检,听得我直嘬牙花子。但转念一想,三十年前咱们不也觉得混凝土泵车是天方夜谭?
倒是惦记着那些老兄弟。老李头焊了一辈子钢架,现在戴着老花镜学操作数控切割机;瓦工张胖子改行当了质量巡检员,说摸预制板比当年砌砖省腰。这行当变得快,可终究离不开人。就像我常跟徒弟们说的,机器再聪明也是死的,咱们手艺人得把老祖宗”精益求精”的魂儿,揉进这些新玩意儿里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