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江湖的真功夫
干我们这行当的,外人看着就是爬电线杆子、拧螺丝的粗活。那些穿着西装坐在办公室的人,嘴里蹦出“承装修试”四个字显得特别高大上。咱们老师傅听了就咧嘴笑,啥承装、承修、承试?说到底就是给电力系统接生、看病、体检的三合一活儿。电线架设、设备安装是接生;线路维护、故障排查是看病;预防性试验、参数测量就是体检。这三样功夫少了一样,电力江湖就得乱套。
记得我刚入行那会儿,师父就让我从拧螺丝开始学。他总说“力矩不到位,早晚要交学费”,当时觉得老师太唠叨,现在才明白这话里的分量。高压线塔上的每个螺丝都有规定的扭矩,拧松了风一吹就抖,拧太紧应力集中会断裂。这跟大夫做手术缝合一个道理,针脚密了不行疏了也不行。现在有些年轻人考了证就觉得能上天,液压钳、兆欧表还没摸熟就想着指挥别人。设备安装不是拼乐高,图纸上差一毫米,现场可能就是十公分的误差。
试验数据会说话
干承试的活儿最要耐得住性子。上次有个变电站做预防性试验,小伙子们测完绝缘电阻都说没问题。我盯着兆欧表的读数总觉得不对劲数据都在合格范围内,但三相数值的偏差比往年大了点。拆开电缆头才发现,母排连接处有片指甲盖大的氧化斑。这就像年轻人体检各项指标都正常,但血脂趋势年年往上走,现在不处理,过两年就是大问题。
做高压试验更得较真。交流耐压试验时电压要平稳上升,有人为了省时间直接调到位,这跟把气球突然吹爆有什么区别?设备绝缘材料的老化是有过程的,缓缓加压才能看出潜伏性缺陷。那些试验曲线上的小毛刺、数据表里的异常波动,都是设备在跟我们说悄悄话。读懂了这些,才能在问题爆发前掐灭苗头。
老手艺遇到新挑战
现在智能电网发展快,很多老规矩得跟着变。以前判断开关状态靠听声音闻气味,现在得会看智能终端的荧光指示灯;过去查线路故障要爬几十根电杆,现在用无人机热成像仪飞一圈就定位。但万变不离其宗,再先进的设备也得人来判断。就像医院有了CT机,最后看片子的还得是经验老道的医生。
最近带徒弟时总嘱咐他们:别觉得学会用检测仪就出师了。上次遇到个接地电阻超标的问题,智能仪器反复报警就是查不出原因。后来还是老办法管用在设备周围撒上面粉,顺着蚂蚁爬行的痕迹找到被老鼠啃破的电缆皮。这行当的智慧啊,一半在新技术里,一半在这些土办法里。
干这行三十多年,最欣慰的不是修好过多大的变电站,而是带出的徒弟都记住了“三个绝不”:绝不信口开河拍胸脯保证,绝不跳过试验流程走捷径,绝不在验收报告上签没把握的字。电力这玩意儿啊,你对它认真,它就对你温柔;你要跟它耍小聪明,它翻脸比闪电还快。
经验之谈
想了解更多实用技巧?欢迎交流分享